艺术设计学院“十四五”学科发展建设规划

(2021-2025)

艺术设计学院是辽宁传媒学院下设的11个二级学院之一,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数字媒体人才。在“十三五”期间,学院学科建设工作处于不断完善科学调整的基础阶段,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为进一步明确学院学科发展定位,凝练科学研究方向,优化调配学科队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完善学科基地建设,构建学科管理体系,依据《辽宁传媒学院“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辽宁传媒学院“十四五”学科发展建设规划》等文件要求,结合艺术设计学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建设规划。

一、学院现状

(一)学科现状

1.学科方向。

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艺术设计学院现设本科专业均属于艺术学范畴。

学院现有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个,其中:2018年,视觉传达专业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019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2020年摄影专业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

2.学科队伍。

“十三五”期间,视觉传达设计、服装与服饰设计、摄影、书法学等专业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提升师资教学能力水平,尤其是加大对高职称兼职教师的引进力度。学院现有教师总数87人,生师比为15.9:1,其中专任教师数59人,兼职教师28人,学工管理人员8人。专任教师中具博士、硕士学位人数64人。具有副高职称及以上人员的有41人。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为85%。

3.科研立项

以“传承文化、提升教学、服务社会及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为特色。艺术设计学院建立科研团队,已完成40余项省市研究课题。

充分发挥高校服务地方的社会职能,助力沈北“文化+旅游”发展。学院长期关注沈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2018年应沈北新区政府邀请,开展沈阳地铁1、2号线的旅游宣传招贴设计。总设计面积万平方米,为沈北旅游宣传打下坚实基础。获得社会高度好评。

艺术设计学院各专业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组织全院师生参与并功获批9个国家级、30余项省级大创训练项目。

4.人才培养。

艺术设计学院旨在为国家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创新意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艺术类人才,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深度落实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应用能力为培养核心;全面构建“项目教学包”课程群体系,以实际项目为载体,优化并建设一组课程,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不但学会做事,而且能做成事;持续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采用校企合作“定制式”培养模式,先后与红动中国、KC皮草、以纯集团、时尚经典、威万集团、等近30家行业顶尖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以企业项目对接岗位、专业对接行业为中心,通过“展赛演播、项目教学包、定制培养”三种培养形式助力学生高质量就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在98%以上。学生因具有较扎实的专业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质而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认可,专业社会知名度、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5.学科基地。

数字媒体学院坚持内涵发展道路,不断夯实学科建设基础,调配科研优势资源,构建“立体化”科研工作平台,2019年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与定制企业KC皮草合作,获批省级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项目,建设1个院级科研团队以及4个系级竞赛工作室。依托各层级科研平台,进一步凝练研究主题,培养科研人才,保持学科研究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

根据学科建设和科研研究的实际需求,学院已经建设立体裁剪、服装CAD、印刷工艺、书法装裱、人像摄影等9个专业实验室,同时引进行业前沿设备设施,为实践教学和研究课题提供良好的仪器设备保障。

6.保障措施。

践行成果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坚决落实《辽宁传媒学院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与奖励办法》,科研工作量考核与奖励相结合,有效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热情,保障各项学科和科研工作均呈上升趋势。
强化质量意识,把握学科和科研工作前沿动向,开展充分调研与讨论,为《辽宁传媒学院科研管理系列目录》修订提供准确意见,为科研工作质量提升提供制度保障,促进科研质量全面提升。

制定并实施《艺术设计学院学术讲座管理办法(试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和培训平台,邀请国内名家开展学术讲座,增强科研意识,激发创新思路,促进跨学科合作,提升师生学术素养,提高师生对学术探索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二)存在问题

1.学科优势尚不突出,学科品牌还未形成。

“十三五”时期,学校处于本科建设阶段,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将高职时期的优势专业提升到本科层次。下一步,将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以艺术学等学科建设为引领,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渗透,打造国内艺术与传媒领域有特色、有影响的重点学科体系。

2.学科队伍仍需优化,专业带头人仍显不足

“十三五”时期,学科队伍不断扩大,青年学者迅速成长,但自主培养的高水平专业带头人仍显不足,与不断新增学科专业发展速度还不匹配。另外,学科与科研梯队建设仍需加强,以保证学科与科研工作持续稳定增长。

3.科研层次有待提高,质量意识有待提升

“十三五”时期,学院整体的科研数量明显增加,但具有“代表性”“显示度”的高层次科研成果仍不突出;广大教师的科研质量意识仍需提升,意识引导和制度保障方面还有调整空间。

4.成果转化有待加强,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存在科研观念尚有误区,纵向项目与横向项目的研究与发展还不均衡,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集合仍不紧密,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还没有全面发挥。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实国家文化“新基建”发展战略,围绕学校创办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目标,以新增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申请基本条件为依据,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强化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实施“统筹规划,整体提高,扶优扶强,重点突破”的学科建设原则,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整合学科资源要素,构建以艺术学为主体,其他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不断夯实学科发展基础,提升学科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完善学科专业体系,凝练学科方向,聚焦艺术设计前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汇聚学科队伍,加强学科队伍梯队建设,培育高水平学术队伍,培养科研人才,保持学科研究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推动跨学科交叉融合,整合优势资源,凝练研究主题,重点突破国家级科研项目;科研反哺教学,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构建项目驱动、教研结合、展赛演播,提高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强化科研基地建设,加强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所需的高端实验室,以文化产业校企联盟为依托,联合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学科建设基地,引进和升级科研仪器设施,满足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求;完善内部学科管理机制,营造学术氛围,以院系两级科研团队为载体,持续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充分调动科研积极性,全面激发学术活力,形成学科发展建设的良性循环,为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申请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科定位

1.方向定位

以传承文化、提升教学、服务社会及地方优秀文化传承创新为使命,注重各学科融合发展,构建完整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国家“双万计划”一流专业点建设为契机,把握艺术类、设计类行业发展需求,完善艺术类、设计类专业群建设,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申报相互支撑、交叉、互补的本科专业。

2.结构层次

按学科发展基础和申办专业情况,计划到2025年,艺术设计学院将围绕艺术学为主的学科发展建设,其中: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申办硕士点,艺术学中拟新增美术学本科专业;工学中的拟新增工业设计本科专业。详细信息见表1。

表1:艺术设计学院“十四五”学科专业发展目标

(二)学科队伍

1.人才引进

建立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的交流、优势互补机制,各学科至少拥有国内外较大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1名。持续提升学科带头人待遇,为其学术研究提供优良的实验环境,营造浓厚学术氛围,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构建高水平的学科与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的作用,切实发挥学科带头人的领军作用。

2.梯队建设

重视科研梯队建设,关注青年学者成长,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促进形成学科与科研建设的良性循环。科学调配教学型与科研型学者的比重,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注重梯队人才学源结构协调发展,不断优化学科队伍数量与职称结构,使用之与学科建设发展相匹配。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学术交流原则,选送中青年学术人才到国内外访学、进修和合作研,有计划选派各学科成员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常态化的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来校讲学;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深度合作,鼓励青年学者从事科技前沿领域研究,不断提升科研队伍整体水平。到2025年,学科队伍数量与结构期望如下表所示:

表2:艺术设计学院“十四五”学科队伍发展目标

(三)科学研究

1.研究方向

聚焦艺术设计前沿,凝练学科方向,集中优势资源,在艺术学科专业领域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初拟学科科学研究主方向,并顺应时代发展,实现与时俱进。学科科研方向见表3。

表3:艺术设计学院“十四五”科学研究基本方向

2.研究成果

“十四五”期间,艺术设计学院将紧紧围绕艺术学学科和专业建设,依托艺术与文化融合协同创新中心及产学研平台,组建科研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切实加强督导专员对科学研究的指导,积极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争取在重大项目上有所突破。

(1)形成科研氛围。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学术氛围,组建科研团队、鼓励教师组团申报课题,在提高申报数量的同时,把提高质量放在第一位,力争出一批高水平有影响的学术精品。加强督导专员对科研的指导工作。

(2)拓宽申报渠道。在纵向课题申报上,依托艺术与文化协同创新中心和产学研平台,力争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零的突破;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5项左右;力争获得省部级人文社科、艺术学社科奖励;提供重要决策咨询报告给各级政府和单位,在横向课题申报上,鼓励教师关注信息,放开视野,加强与地方合作,申报各类横向课题。

(3)提高结题质量。鼓励教师以“高精尖”学术成果结题,产出一批有影响的、领先水平的创新成果,杜绝急于求成、低水平产出的现象。学院建立奖励和约束并重机制,制订学院科研奖励制度,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学术成果予以奖励。

(4)提升科研成果。通过各种方式支持鼓励教师在专著、论文、专利、创作等方面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博士和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力争发表 1-2 篇高水平学术论文,CSSCI、核心期刊论文数量和比例持续递增,学术专著数量明显增加;加大标志性成果奖励推介力度,五年内争取获得 1-2 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

(四)人才培养

1.培养定位

准确把握应用型大学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坚持以成果为指引, 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

2.培养规模

保障教学质量稳定,及时调配人才培养数量,视觉传达在校生控制在800生左右,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在校生控制在400生左右,摄影专业在校生控制在400生左右,书法学专业在校生控制在400生左右,艺术设计学专业在校生控制在150生左右,绘画专业在校生控制在400生左右,拟新增专业总和1000人左右。学院在校生总数控制在,3500人左右。

3.培养质量

坚持应用型专业定位,参照专业认证标准,持续提升专业建设质量,毕业生就业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3年内,视觉传达设计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争创省级一流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5年内争创国家级一流本科应用型示范专业。其他各专业总体达到省内同等院校较好水平。

(五)学科基地

以学校北校区建设为契机,加大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在更新原有校内实训室设备的基础上,新增建设产品摄影棚、综合摄影棚、书法装裱实训室、包装实训室等校内实验室8个,保证每专业重点实验室至少3个;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企业资源,与企业共建专业实训实验室;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再建10校外实训基地,在现有基础上再争创省级以上实践教学示范基地3个。

(六)学科管理

1.管理模式

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依托“立体化”协同创新平台,以研究任务为牵引,学科交叉的“科研团队+科研项目+校企平台+成果转化”一体化创新模式,形成一批研究方向相对集中和互补、在研究领域拥有创新能力和研究优势的交叉学科科研团队。以院级创新团队和系级竞赛工作室为着力点,激发师生科研工作活力,形成较为完善院系两级学科管理体制。

2.质量体系

加目标管理绩效考中学科与科研建设部分的权重,以目标管理考核完成情况衡量工作质量,激发和调动科研创新动力。依据学校科研总体任务目标,细化各科研团队的任务分解,对科研成果严格把关;认真落实年度科研任务,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全体教师要锁定研究方向,团结协作,切实完成各项科研工作任务。坚持科研工作量考核与奖励相结合,完善以成果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制定科学、合理、透明的科研绩效考核制度并严格执行到位,有效的调动教师科研工作热情,确保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指标均呈上升趋势。

3.学术氛围

拓展和保持学院学术交流与合作渠道,积极开展广泛的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把先进科学技术思想,掌握学科前沿信息动态,保证学科建设健康、快速发展。积极开展研讨、讲座活动,营造浓厚自由创新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术层次,促进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切实保证各类学术活动“有层次,有高度,有质量,有价值”,能够激发科学研究灵感,拓展学术视野,促进科学研究能力提升。要做好交流和培训平台的搭建工作,计划要详细,方案要具体,措施要得当,确保学术交流层次和培训的效果,要不断汇集科研工作中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前瞻性的问题,为科研活动制定与实施献计献策,并有针对性的开展院级科研培训;全体教师要认真参与科研交流活动,从交流中汲取营养,不断总结经验,为学科发展夯实基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和谐发展

加强学院组织领导建设,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凝聚力;完善党政联席会制度,推动党务、院务公开;统一思想认识,对学院发展和学科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引导学院健康发展。学院制定“十四五”学科建设任务的详细计划,分解细化建设任务,责任到位,科学管理,确保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二)健全管理制度,规范学院运行

建立健全学科发展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专业教师委员会、教学督导工作组的作用;健全教代会制度,发扬民主,集体决策;明晰学院各个系部、各岗位的职责和权利,保证学院的有序运行;根据学校相关政策,结合学院实际,完善学院在学科建设、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确保学院的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供良好环境

树立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服务理念,强化行政服务学术的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转变工作作风,为教学、科研一线的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积极推进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的考核和奖励办法,为全体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和融洽的氛围。

(四)保障经费到位,提高使用效益

做好整体规划布局,保证学科建设各项内容的实施。按照上级文件要求,以充足的经费保障学院学科建设与发展。同时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在争取科研项目资金外,以科研溢出效益反哺教学,争取在政产学研合作和继续教育方面筹集一部分经费,加强建设经费使用论证,完善资金使用管理,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经费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艺术设计学院
2021年6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