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前世今生” | 辽宁大学胡胜教授讲座成功举行

为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并致力于提升我院师生的学术素养,2024年9月25日下午,人文学院荣幸地邀请到了辽宁大学文学院胡胜教授莅临我院指导,为我们带来一场名为”西游记的‘前世今生’”的精彩学术讲座。

走进西游

近日《黑神话:悟空》这款游戏的热议,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同时也将文学巨著《西游记》重新拉回到大众视野。胡胜教授聚焦百回本《西游记》这一文学经典的形成历程,以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将深奥的学术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娓娓道来,令人豁然开朗,收获颇丰。

讲座中,胡胜教授首先讲述了玄奘取经的真实史实,以及纪实阶段《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法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抵达天竺并成功取经返唐的壮举。同时,深入剖析了《心经》在西游故事成书中的护法作用,揭示其在文化交流中的独特价值。胡胜教授强调,“玄奘取经不仅是文化的输出,更是文化的回流”,随着玄奘法师事迹的传播,其形象逐渐被神化,成为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符号。

接着胡胜教授探寻《西游记》中各个人物的原型。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西游故事逐渐脱离历史原貌,融入了更多神话和想象元素,唐三藏的原型——法师,孙悟空的原型——猴行者,沙和尚的原型——深沙神;并揭示了杂剧中猪八戒的出现,以及红孩儿的母亲并非铁扇公主等鲜为人知的情节;平话中猪八戒排行第三,以及车迟国斗法等等,种种精彩纷呈的故事都对百回本《西游记》故事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谈及百回本《西游记》时,胡胜教授详细介绍了玄奘的前世金蝉子的由来及原型,并解答了六耳猕猴与孙悟空、女儿国国王与蝎子精的复杂联系。他指出,百回本是对传统故事的整合与升华,达到了“点土成金,脱胎换骨”的艺术境界,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思考,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讽刺阳世”。

互动提问

现场气氛热烈而活跃,人文学院的师生们把握住这难得的机会,纷纷向胡胜教授虚心请教,展现出对学术的渴求与尊重。他们的问题涉及广泛,既有对《西游记》中三教合一思想的深入探讨,也有关于如何将西游故事中的智慧与启示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的具体思考。胡胜教授耐心而细致地一一作答,他不仅进一步阐释了《西游记》中儒、释、道三教融合的独特现象,以及这种融合如何赋予了作品更深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考,还鼓励师生们将西游故事中的勇敢、智慧、坚持和团结等精神品质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和困难。

专业带头人讲话

 在讲座圆满落幕之际,汉语言文学专业带头人关四平教授满怀深情地回顾了与胡胜教授的相识历程。他提到,与胡教授的初次相遇,是在2002年于上海师大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古代小说国际研讨会”上,自那时起,两人便结下了不解之缘,时常就学术问题进行深入交流与探讨。今日,能邀请胡教授莅临我院为师生们带来这场精彩学术讲座,实属难得,可喜可贺!

关教授对胡胜教授的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指出,胡教授的讲座不仅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师生们对《西游记》的“前世今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场讲座不仅是一次学术的盛宴,更是一次研究境界的提升,让师生们在领略学术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关教授也对人文学院的师生们提出了殷切期望。他指出“持之有故,言之有理”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也是每一位人文学院师生应该秉持的学术态度。他引用钟敬文教授的名言:“文章就是写给别人看的,不仅要可信,还要好读”;“文章一篇就可以看出水平”,他就此强调指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要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写出代表自己学术水平的优秀论文。同学们特别是大四的同学,正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更要精益求精,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科研思维,尽心尽力写出令导师满意、令自己欣慰的优秀学士学位论文。

院领导讲话

最后,人文学院吕元院长进行了简洁而深刻的会议总结。他首先对胡胜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和诚挚的感谢,指出胡教授的讲座不仅加深了师生们对《西游记》的理解,更为大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启示和研究方法。同时,吕院长也对师生们提出了具体的期望。他鼓励大家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努力在学术研究中取得新的突破。吕院长再次对胡胜教授的讲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谢,并祝愿人文学院的师生们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能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