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常见疾病预防攻略

   秋冬季是常见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请同学们共同关注常见的如结核病、支气管炎、扁桃体炎、流感、流腮、水痘、急性腹泻等疾病的预防,大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下面就共同学习吧!
常见传染病防控相关知识

1.流行性感冒
1.1 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

1.2 传染源是流感患者。经空气或飞沫传播,亦可通过直接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而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1.3 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在冬春季节。潜伏期短,通常为1-3日。

1.4 主要临床表现:发热、头痛、肌痛、乏力、鼻炎、咽痛和咳嗽,还可出现肠胃不适。

1.5 处理措施:病人可居家隔离,隔离至退热后48小时,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3天,出现发热等症状应早期隔离。减少流行期间的集体活动,如运动会、春(秋)游等。建议患者和密切接触者戴口罩,加强教室内的通风换气。

2 麻疹

2.1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很强。

2.2 传染源是麻疹患者。主要通过飞沫或直接接触患者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3 麻疹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但全年均可发生。潜伏期为7至18日,通常为14日,病愈后有持久免疫力。

2.4 其主要临床表现:感染初期出现咳嗽、流涕、发热、眼红及口腔内出现白点(柯氏白斑);3至7日后皮肤会出现斑丘疹,通常由面部扩散到全身,维持4至7日,亦可能长达3个星期,留下褐色斑痕或出现脱屑;病重者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及脑部会受影响,导致严重后果,甚至死亡。

2.5 处理措施:发现麻疹疑似或诊断病例,应立即隔离,一般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隔离期至出疹后10天。一般接触者可不隔离,但需进行医学观察。开窗通气,切断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

3 水痘

3.1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3.2 传染源是水痘患者。水痘通过患者咳嗽产生的飞沫或散布在空气中的鼻咽喉分泌物传播,也可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3 潜伏期为10-24日,通常为14-16日。病后可获终身免疫。

3.4 主要临床表现:患者从出现皮疹前2日至出疹后6日具有传染性。患病初期出现轻微发烧、疲倦和软弱无力;斑疹出现后数小时即转化为丘疹、疱疹。皮疹分布呈向心性,即躯干、头部较多,四肢处较少。一般典型水疱皮疹约历时1-6天,由于皮疹先后、分批出现,因此在出疹第2-3天内,在病人身上同一部位可见到各阶段的皮疹(即斑疹、丘疹、疱疹及结痂)同时存在。大部分情况下,病人症状都轻微的,可不治而愈。

3.5 处理措施:对患者隔离至全部疱疹干燥结痂为止。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3周,加强教室通风换气。水痘患者的用具等需要暴晒或煮沸消毒。

4 流行性腮腺炎

4.1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呼吸传染病。

4.2 传染源是腮腺炎早期患者和携带病毒者。流行性腮腺炎可经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或飞沫传播。患者在腮腺明显肿胀前6、7日至肿胀后9日期间具有传染性。

4.3 流行性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但以冬春季为主。潜伏期为14-25日,通常为18日。感染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4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4.5 处理措施: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隔离治疗,隔离病人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退止,至少隔离14天。提倡流行期间少去室内拥挤的公共场所,加强食具等用品消毒。加强晨检,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5  结核病

5.1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传染病。病灶在肺部多见(肺结核),淋巴结、肾、骨、关节等部位也有发病。

5.2 传染源是结核病患者和带菌者。结核杆菌由空气传播。肺结核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会将细菌散播到空气中或痰干燥后结核菌随尘埃漂浮于空气中,抵抗力稍差的人吸入后便会染病。

5.3 全年均可发病。

5.4 主要临床表现:肺结核最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咯痰2周以上,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痰中带血,也有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午后低热(一般不超过38℃)、盗汗、胸痛、食欲不振、疲乏和消瘦无力等症状。

5.5 处理措施:遵医嘱接受系统治疗,定期复查。

6 细菌性痢疾

6.1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又称志贺氏菌病,是由志贺氏菌属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6.2 传染源是菌痢患者和带菌者。细菌性痢疾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原原菌随病人粪便排出,污染食物、水、生活用品或手,经口使人感染。人群普遍易感。

6.3 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生在夏秋季。潜伏期为数小时至7天,平均1-4天。

6.4 主要临床表现:急性起病、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可伴发热、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部压痛及全身毒血症,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6.5 处理措施:注意水源卫生和饮食卫生,对细菌性痢疾患者,宜早期发现并及时隔离治疗,至其症状消失后,2次粪便细菌培养呈阴性或大便正常一周才可解除隔离。对患者的住处、食具及排泄物进行消毒处理,避免交叉传染。

7 甲型肝炎

7.1 甲型肝炎是甲型肝炎病毒造成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7.2 传染源是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甲型肝炎主要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多由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患者康复后通常会终身免疫,不会成为长期带病毒者。

7.3 秋、冬季为发病高峰。潜伏期平均为30日。

7.4 主要临床表现:起病急,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腹泻、尿色加深、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

7.5 处理措施:病人隔离期不少于3周,临床症状消失,相关医学检验指标恢复正常可申请复课。对病人所使用过的器具、衣物要进行及时的消毒。对其居住和活动的地区(家庭、宿舍等)也应尽早进行终末消毒。阻断粪—口传播途径,搞好饮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不饮生水,不共用餐饮具以及牙刷等个人盥洗用具等,不食生蔬菜和贝类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