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微分享|第五期:山东非遗鉴赏——梁祝传说 从比翼鸟到化蝶

山东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山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梁祝传说
梁祝传说,也是我们所知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流行于浙江、江苏、山东、河南的民间文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梁祝传说概述图

故事表现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制度下未能结合含恨而终的婚姻悲剧。梁祝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一则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与孟姜女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白蛇传传说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而其中又以梁祝传说影响最大,无论是其文学性、艺术性和思想性来说都居各类民间传说之首,是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口头传承艺术。

2006年5月20日,浙江省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今上虞区)江苏省宜兴市,山东省济宁市,河南省汝南县联合申报的梁祝传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编号:Ⅰ-7。据传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川剧为尼山)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后,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十八相送,祝英台以“妹”相许。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梁祝传说形成与发展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东晋至唐,是传说的形成期,主要表现为口头传说,主要在会稽、上虞一带流传。

第二阶段

宋至民国初年,是传说的发展期,传播形式有早期的口头传播,转变发展成为文字记载和文学作品传播,流传地域也跃出会稽一带中心区域,辐射至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流入日本、朝鲜、越南等东北亚、东南亚地区。

第三阶段

民国晚期至当代,是传说的成熟期。就传说的内容看,这一阶段淘汰了故事中“阴府告状”,梁祝还魂团圆等情节,突出了祝英台殉情内容,强化了爱情悲剧主题,突出地表现了民间反封建的民主意识,重新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故事情节结构。

梁祝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喜爱。

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起,周静书从全中国各地搜集来的关于梁祝文化的资料、实物不计其数,整理文字几千万字,编写的关于“梁祝”的正式出版物累计有上千万字。退休后,周静书仍发掘梁祝文化。1993年,周静书与白石坚合编的《梁祝故事集》出版。该书收录了全国各地关于梁祝故事的不同版本,也是当时全中国第一本正式出版的关于梁祝传说的专集。接着,周静书联手全国梁祝研究家路工、莫高等,投入《梁祝文化大观》的编纂工程。在钟敬文的指导下,199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梁祝文化大观》问世,整套书分四卷,共200万字。该书的出版引起了中国国内文化学术界、民间文艺界的广泛关注,在当时掀起了国际性的梁祝文化研究热潮。2007年,在冯骥才的指导下,周静书领衔的梁祝文化研究团队启动了《梁祝文库》编著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传承并保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