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媒微分享|第二期:辽宁非遗鉴赏——满族刺绣 民族底蕴源远流长
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辽宁是多民族的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么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呢?上一期我们分享了岫岩的玉文化,这期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满族的刺绣文化吧!
满族刺绣,辽宁省为满族的发源地,满族刺绣也发源于此。
满族刺绣有很多种类,例如岫岩满族民间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长白山满族枕头顶刺绣。其中满族刺绣主要和最为突出的是锦州满族民间刺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俗称“针绣”、“扎花”、“绣花”,最初主要流行于满族人聚居的广大农村。通常以家织布为底衬,以红、黄、蓝、白为主调的各种彩色丝线,用一根细小的钢针参照图案上下穿刺,织绣出各种纹样,绣品包括服饰、日用品、喜庆节令等。绣品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情趣盎然,寓意深刻,充分表达了满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厚重文化的内涵。2008年,列入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主要原材料是线和布。刺绣使用的一般为丝线和十字线。丝线光泽度好,适用绣制精致的花纹图案;十字线线体柔滑,适用广泛,是使用最多的绣线。刺绣常用的棉布类有平布、府绸、条格布、水洗布等;毛织类有法兰绒等;丝绸类有素缎、乔其纱等以及化纤和混纺织物。工具包括针、布箍、剪刀、锥子四种。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作品是直通的原始艺术,保留着满族原始的思维结构和原始造型,它是东北地区满族手工母体艺术最基本的载体之一。它内容博大,想像力丰富,涵义深刻,手法新颖,形式多变,是研究、挖掘满族历史文化、历史美学等方面的有利物证。
由于锦州地处满汉文化交融会合的辽西走廊,所以锦州的满族刺绣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保留了流传于女真人在皮革上补绣的稚拙、纯朴的工艺风格和以“生命树”、“嬷嬷人”、“满族神话传说”等传统的萨满文化内容,又以极强的文化包容性吸收中原地区鲁绣、江南地区苏绣等地的技艺和文人画的艺术营养,形成了丰富、粗犷的构图中蕴涵细腻技艺的艺术风格,百年不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使用的工具是针、布箍、剪刀和锥子。作品内容突出人们渴望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的主题,记述民族迁徙、信仰崇拜的历史。图案色彩搭配生动、热烈。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承方式,旧时以家庭内部传承为主,母亲向女儿手把手地传授技艺,并监督女儿绣出大量枕顶、幔帐、鞋面等作品。出嫁时,这些作品成为布置在新房中的嫁妆,以显示新娘的才艺。
锦州满族民间刺绣的传承方式主要是以家庭内部老一代向下一代手把手的传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刺绣作者,是以老艺人为师传承的,21世纪开始则集中分批进行技术培训。据2007年统计,出生于19世纪的前三代锦州满族民间刺绣传人都已经故去。第四代传人有王桂兰、苏桂臣、王凤兰三位。满族民间刺绣出现了后继乏人的局面,这个重任于是落在了第四代传人王桂兰之女夏丽云身上。
作为第五代传人,夏丽云自幼与母亲和姨姨们学习刺绣。为传承其民间刺绣工艺,她从2003年开始便有计划地培训青年一代和爱好刺绣人员,大胆地借鉴、融合苏、粤、湘、蜀绣工艺,并积极地进行调查、挖掘、整理民间刺绣作品和资料,对继承和发展锦州满族民间刺绣工艺有强烈的愿望和坚定的理念。其作品枕顶《独占鳌头》和壁画《十相自在》,曾获2005年葫芦岛国际文化节服绣艺术精品奖。2004年11月,受到了在锦州视察工作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切接见,温总理鼓励她要把这项民族刺绣艺术发扬光大;2005年7月,受到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的接见,李书记对其创办的夏氏民间工艺发展有限公司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和鼓励。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刺绣正在处于后继少人的情况下。既然结果已成定局,那就在尘埃落定前奋力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