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科研东风 展人文风貌 ——记人文社科学院科研交流活动(三)
为了进一步提升人文社科学院教师的科研水平,培养全院中青年教师科研骨干,积极响应学校提出的打造高素质、高质量、高效率的科研团队,2020年9月23日(星期三)上午八点半,人文社科学院在志存楼123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三次科研交流活动。本次交流活动由英语教研室郭鹏副教授主持,陆芳蕊副教授主讲,人文社科学院全体无课教师参加了会议。
交流会上,主持人郭鹏副教授首先向大家介绍了此次交流会的意义及议程,并简要介绍了主讲人陆芳蕊副教授的科研成绩。陆芳蕊副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省级论文9篇;以副主编身份撰写并出版大学英语教材2部;主持并参与省级课题4项,发表相关论文多篇;多次参加省级以上教学大赛并获奖。2019年10月组织教师参加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辽宁省赛区并获得团体三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并斩获奖项,成就突出,硕果累累。
陆芳蕊副教授以2019年10月外研社“教学之星”大赛为切入点,从竞赛准备、竞赛内容与形式、竞赛要求、评分标准和参赛体会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分享。
首先,在竞赛准备准段,陆芳蕊副教授介绍了2019年大赛中提到的金课的“两性一度”标准,即高阶性:强调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创新性:指出课程内容反应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挑战度:要求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老师备课和学生课下有较高要求。
在竞赛内容与形式部分,针对学院青年教师较多的优势,陆芳蕊副教授鼓励大家协作出战,发挥各人优势和集体智慧。充分了解每届大赛的赛题,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设计中体现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
同时,根据竞赛要求,教师授课所选择的教材必须为外研社出版的大学英语教材,且由教师团队共同设计教学方案进行参赛。在评分标准环节,教学目标占20%,教学过程占40%,教学评价占10%,授课录像占30%。陆芳蕊副教授的分享和介绍言简意赅,清晰明确,让在场的教师对重量级的大赛赛制等情况有了清楚的了解。之后,陆芳蕊副教授又与大家分享了参加教学大赛的心得体会。她表示:放平心态,悉心准备;合理规划,有的放矢;充满自信,展示自我等三个方面,是她获得比赛胜利的法宝。她勉励在座的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不断尝试,突破自我,相信每一位教师在每一次比赛的历练中会愈战愈勇,终究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
陆芳蕊副教授紧跟时代步伐,站在教学发展前沿,向各位教师普及了金课概念。金课概念在2018年6月首次提出,未来金课的模式以以下几种方式为主:1. 线下金课: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不断推动课程革命;2. 线上金课:以由互联网+教育催生的新形态课程孕育而生的慕课为代表;3. 线上+线下课程:基于慕课等形式的翻转课堂,倡导混合式教学方法改革;4. 虚拟仿真金课:旨在推进智能+教育的创新;5. 社会实践金课: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思政金课。陆芳蕊副教授的分享紧跟国家发展,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毫无保留,言之有物。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参会的青年教师代表踊跃发言。
张思晶老师表示:通过陆芳蕊副教授的介绍和分享,自己对相关竞赛燃起兴趣,相信参加大赛是对新教师的一种历练,期待参加。
李佳颀老师感叹科研工作既重要又漫长,需要谦虚向前辈请教。听过陆芳蕊副教授的分享后觉得大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如果能参加必定是对自己的锻炼和成长,非常期盼。
最后,主持人郭鹏副教授代表全体参会教师,再次对陆芳蕊副教授的倾情传授表示感谢,相信通过本次的科研交流会大家一定会收获满满。他鼓励教师们积极报名参加大赛和其他相关科研活动,紧跟国家和学校快速发展的步伐,做有创造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的高校教师。
撰稿人: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