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共享,传递书香—人文学院举办读书分享会
开卷有益掬书香,披阅心得共分享。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积极进取、保持上进的氛围,丰富教师课余生活,积极构建学习型队伍,人文学院于10月18日下午,召开读书分享会。为了更多老师有发言机会,分享会以中文系和外语部为单位分别举行,由吕元主任和李晶主任分别主持。关院长参加了中文系的读书分享会。
在外语部的分享会上,吕元主任首先为大家说明了本次分享会的会议议程及意义。他表示,应多读书,读好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会议中,老师们热情高涨,共有3位老师积极发言。
首先,人文学院外语部赵明非老师分享了他的读书心得。赵老师分享的书是戴尔·卡耐基先生的著作《人性的弱点》。该书讲了很多道理,他表示其中令他最深刻的一句话是“每个人都喜欢别人恭维自己,赞美自己,人类最深层的本性就是渴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听到批评自然会心里难过,会有意无意地以种种方式来拒绝、逃避批评。” 面对批评和赞扬,我们肯定都喜欢后者,这除了可能是批评者缺乏批评艺术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批评和赞扬本身会使人产生两种相反的心理反应。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批评和赞扬学生的方式,只有恰当好处的方式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接下来是人文学院外语部李菲菲老师的分享。李老师分享的书籍是傅佩荣的著作《哲学与人生》。她表示这本书作者在文中提到了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就是凡事保持好奇。哲学就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通过培养思考习惯、力求知行合一,我们即可慢慢提升自己的学习素养。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上设计更多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考习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接下来是人文学院外语部郭林强老师的分享。郭老师分享的书籍是《认知天性》。 该书是美国三位心理学家对最新认知科学中关于人的学习所做的科普性总结。其中令他印象最深的有三点。第一,人只有学习让大脑感受到难度的东西才会激发深度学习。 第二,人的学习过程以及最终结果需要建立所学知识的模型化结构。第三,记忆过程分三步:编码、重复、提取。学习需要深度理解,然后不断强化,对记忆的提取尤为关键,不断自测就是常用的提取手段之一。
在中文系的分享会上,李晶主任首先为大家说明了本次分享会的会议议程及意义。她表示,在假期与开学后的阅读过程中,老师们读书热情高涨,希望大家把各自的心得与同仁交流。
第一位发言的是陈姝老师。陈老师分享了蔡磊的故事。陈老师说蔡磊之前的职务是做到了京东副总裁,他一路奋斗然后到北京上大学工作,先后在三星、万科、京东做财务方面的工作。他是中国第一张“电子发票”的创始人,但是因为胳膊持续地感觉到肉跳,于是去医院,最终确诊为渐冻症。面对疾病,有人可能选择放弃,有人选择配合医生积极治疗,但是蔡磊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说要打光最后一颗子弹,向我们展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蔡磊说“我信,绝望之外的希望;我信,努力之后的可能;我信,生命之上的意义”。
第二位发言的是中文系王娜老师。王老师分享的书籍是《快时代慢阅读》。王老师说诚如书名所言,希望我们一起用慢阅读来抵挡互联网时代的碎片化和娱乐化,重新建立起人与文学阅读之乐的古老联系。这本书的价值点,不仅在于作者为我们剖析了时代的弊病,还用自己丰富的文学教授的经验,为读者们提供了十四条阅读规则和五种文体的阅读示范,帮助我们获得更为丰盛和透彻的阅读体验。可以说,这本书就是浮躁社会的一剂清凉贴,可以让我们在互联网时代重新收获阅读的快乐。
最后,关四平院长对此次读书分享会的开展和教师们的表现做了点评,对带来分享的教师们给予好评。关院长指出,读书是一门学问,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可以细细咀嚼,也可以快速略读。作为大学教师,更应读一些与专业、教学相关的书籍,读书要有针对性、目的性、计划性,这样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增强自己的教学能力。同时,关院长号召大家多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并阅读。他向大家推荐了从学校图书馆借阅的一本好书——《陈寅格的最后20年》。
人文学院本次读书分享会的开展,促进了教职工的沟通交流,使老师之间形成了进取、互学的氛围。大家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从而提高文化底蕴和文化修养,切实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撰稿人:杨本增
编辑:李佳颀 张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