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超实用!

教师要“以‘培养什么人’这个教育的首要问题为根本导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课程、专业以及学科的实际,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增强课程的育人功能,为开展课程思政夯实基础。那么,如何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呢?您可以尝试套用“一依据三结合四融入”模型来开始你的教学。

一依据

依据课程所归属或服务的学科和专业进行挖掘。课程是专业的组成要素,各类课程育人作用的发挥要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并需要学科建设的强力支撑。教师要结合课程所归属和服务的学科与专业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现实状况和未来趋势,特别是所涉及的重大工程和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科学家或模范人物事迹,学科专业原理、观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生活实践、教学实践、科技实践等,挖掘其中所蕴含的使命感、责任感、爱国精神、奋斗精神、开拓创新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使之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三结合

1. 要结合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素养要求进行挖掘。
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每一位大学生在未来职场上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除一般共性的职业素养之外,不同学科和专业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各有侧重,甚至差异很大。教师要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以及学生未来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要求,从职业素养养成的角度,有针对性地挖掘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增强课程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学生职业发展能力。

2. 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进行挖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对学生进行“四个自信”“两个维护”、爱国主义等教育的生动教材。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选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地区的实践成果进行案例教学,分析阐释蕴含其中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增强课堂的育人效果。要特别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背后的文化优势,积极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总书记强调:“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教师要注重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浸润熏陶,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挖掘课程育人所需要的文化元素,滋养学生健康成长。

3. 要结合国际国内时事进行挖掘。

新时代的大学生葆有积极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的热情,对国际国内时事、社会热点问题、重大事件等都特别关注,而且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要把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放在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两种资源的背景中,挖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教会学生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并分析问题,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世界、理解中国,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例如中美贸易战、新中国成立70周年、英国“脱欧”、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等。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思政”,也不是课程“思政化”或者“去知识化”,而是对包括思政课在内的所有课程发挥育人功能的新要求。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切忌对所挖掘的思政元素进行“说教”“生切”“嫁接”等简单化处理,必须在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和重构再造,将所挖掘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实现所讲授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上的有机统一,进而达成育人和育才的统一。

说教:主要是指教师没能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而是就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进行生硬、机械地空谈,思政部分和专业课仍然泾渭分明。

生切:主要指在讲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让学生摸不着头脑。

嫁接:主要指同一专业的不同专业课教师,均使用同一个案例。虽然教师将思政元素和课程结合了起来,结合方式也很容易,但是学生上多门课后,听到的都是同样的思政案例,很容易产生疲劳。

四融入

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不是一道简单的物理工序,而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艺术的“化学反应”,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育人工作。教师必须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按照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大纲中的育人规定,重新认识和梳理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教法等,对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融入进行系统化、再造性的设计和实践,体现到课程教案、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各方面之中,实现课程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统一。

融入教学方案是关键。教学方案是教学实施的方案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大纲的主要依据和路线图。教师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学方案,既是对融入的内容、时点、方式、方法等根据学科知识特点、教书育人规律等进行的科学合理设计,也是对课程内容的重新梳理和再造,以确保知识教育要求与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统一,这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关键性准备工作。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桑建老师在制定《饮食文化概论》课的教学方案时,将课程大纲规定的7个章节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需求,再造为5个章节,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开展课程思政之前,《饮食文化概论》课按照知识传授导向共编制了“中国饮食的起源与发展”“中国饮食科学与人物”“中国饮食民俗与礼仪”“中国菜肴文化”“中国宴席文化”“中国茶文化”“中国酒文化”等7个章节;开展课程思政之后,桑建老师根据新的课程目标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了再造,共编制为“政味同道——饮食与政治的关系”“民食为天——饮食与经济的关系”“神嗜饮食——饮食与宗教的关系”“字海飘香——饮食与汉字的关系”“大味必和——饮食与哲学的关系”等5个章节,突出了价值塑造导向。

融入课堂教学是重点。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的主渠道。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重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艺术性,需要选择合适的、多元的教学方法作为辅助。可采用案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比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价值判断情境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问题和知识背后所蕴含的理论思维、方法论和价值判断,激发学生的思想碰撞和情感体验,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机器人学院韩玺老师在讲授“传感器芯片的设计原理与制造工艺”时,通过对中美贸易战、中兴事件等时事热点问题的分析,深刻阐释人工智能发展对我国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信念。

同时,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VR虚拟仿真等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发挥多媒体技术在价值引导、情感传递和道德示范方面的优势作用。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城市轨道交通与物流学院曹丽婷老师在讲授“物流自动化系统的结构与作用”时,通过视频让学生感受京东无人化仓储中心的全自动物流运作,体验真正的现代物流,了解我国现代物流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豪感。

融入实践教学是重要方面。加强实践育人,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所挖掘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实践教学,就是要将育人目标统筹到实践教学目标中去,坚持把育人要求融入实践教学工作全过程,加强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实施项目的过程中,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增强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其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等。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举办“溯源红色”创作活动,组织美术专业的学生来到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手绘北京城市副中心,通过艺术品创作浸润学生的北京情、爱国心。

同时,要充分挖掘实践场所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实践教学中做足做实思想政治教育。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周爱华老师把《空间数据采集实习》课程与红色“1+1”活动相结合,对实习内容、形式和实习任务进行了精心设计,将红色乡村作为实习地点,通过绘制村庄旅游资源分布图、交通图以及村庄旅游资源宣传手册,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能力、磨炼了学生的意志,又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升了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意识。

融入学生自主学习是重要拓展。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性学习中体悟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和责任。

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邱红老师的《消费者心理与行为》课程,在指导学生课后的自主性学习时,要求学生调查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结婚四大件”的内容,并对身边人物进行访谈,深化对消费1.0时代到消费4.0时代变迁的认知,有利于让学生深刻体会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国家改革开放40多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带给人们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思政,你开始了吗?

 

——转自微信公众号高校教师发展工作室